您当前位置:周口人大网 >> 理论实践 >> 理论探讨 >> 浏览文章

    【理论研究】以“两苦三步”做官从政

    2017/11/2 7:21:19 浏览次数: 【字体:

    郸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牛正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曾引用明代吕坤的“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的“两苦三步”。对此,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从政践行,并强调“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两苦三步”的本质要求,是权与责的统一,苦与乐的相悖,勤与廉的一致,官与民的同心,言与行的相伴。按“两苦三步”修身、养性、践行,是胸怀“四有”的必须、树立“四个意识”的内涵、践“三严三实”的作风、开展“两学一做”的要求。党员干部要用“两苦三步”健脑、强身、固体,才会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雄心,“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专注,“乱云飞渡仍从容、偏向悬崖探绝峰”的胆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风险,“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的苦干,实现为官一任、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造福一方幸福、保一方平安。

    一、只有摆正“两苦三步”与用权的关系,才能甘当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两苦三步”,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权力观”。马克思认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给的。权力是江山,人民是靠山,为民坐江山,江山稳如山。正确用权,就要秉公、为民,也就是用公心掌权,权为民所用。官有大小之分,贵在用权为公;权有轻重之别,在于用权为民。践行“两苦三步”,就要把为公与为民结合在一起,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统一在一起,上对党组织负责与下对人民群众负责一致在一起,以此作为做官之本、用权之道、执政之基,这样才真正实现党对领导干部这一政治素质要求在党的群众践线上的运用,彰显出用政治官德铸造党员干部之魂的水准。秉公用权,就是“用权为民、为民用权”;为民执政,就是“当官为民、为民当官”;官员甘苦,就是“为民吃苦、吃苦为民”。做官要当苦人,就是与人民群众一起把事业上的一桩桩苦事变成甜事,让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为官要干苦事,就是甘当埋头苦干的“排头兵”,与人民群众一起在改天换地中攻破一道道难关,用一滴滴苦水、汗水、血水浇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神洲大地遍开幸福之花。领导干部手握重权、身处要位、万民尊重,既能呼风、又能唤雨,在掌权、用权、施权中,必须立公、秉公、为公,真正做到爱民、尊民、为民。古人曰:“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君不私,故国治”。用权谋私,不仅使个人会走向私欲的万丈深渊,最后落一个毁灭性下场,也严重违害党、国家、人民的利益,政权有着丧失之危险。“心欲贪,难当官;私心重,祸无穷”。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秉公从政,执政才能执得好。要有“夙夜在公”的无私情怀,“功成不必在我”的豁达担当,“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精神气魄,全心全意为民谋利,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公,则政党兴、政权盛、事业成;为私,则政党弱、政权丧、事业败。领导干部面对手中的权力,不要被社会上的浮华所迷惑,被笼罩的光环迷失自我,应保持清醒头脑,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防止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个人化、功利化。当官为民、为民做官,在执政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做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做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作用当作第一依靠,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权力神圣、公仆到位”的思想;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一块苦、齐心干,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只有摆正“两苦三步”与吃苦的关系,才能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到苦为民所吃。“两苦三步”,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苦乐观”。古人把做官本是苦事与当官要做苦人一致起来,充分说明了吃苦与做官不可分割,体现在对老百姓上要“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当官再苦没有老百姓苦。苦为老百姓吃、难为老百姓排、累为老百姓献,这既是一种高尚官品,又是一种崇高境界。思想一旦高翔,创造定会无疆。在历史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这好似一把尺子丈量出官员以吃苦当苦人的精神高地;在古代战场上,将帅们打胜仗,靠的是与士卒们同甘共苦,上下同欲者胜。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诸葛亮“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人同也”;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士卒皆愿与之同赴难、共存亡”,这好似一面镜子,让人亮堂了一块苦、一块累、一块战,是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同甘共苦、心与心便会贴在一起,患难与共、情与情便会融在一块,千苦万苦、同甘共苦就不苦,千难万难、患难与共就不难。长征中,红军官兵两万五千里血与火的征程,是两万五千里生与死的进击,为了革命的胜利何俱苦难?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在官兵眼里,同样是“雪山高,但没有我这根柱仗高”,“寒风刺骨凉,风凉血不凉”。正如谢觉哉给子女的信中写道:“现代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为了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人,官兵认为和苦斗,本身就是甜事”。正是官们的同甘共苦,不怕流血牺牲,用鲜血染红了党旗国旗,染红了万里江山,深沉为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之钙,这好似一座灯塔照亮了共产党人前进地胜利之路。对此,毛泽东把为人民能吃苦、耐吃苦、肯吃苦、不怕苦、多吃苦,以及党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位哲人说过:“缺乏泥土,人生将脱落全部光彩;不经风沐雨,就无法印证生命行走的价值”。共产党人应以公天下之心为公,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以这种为民而吃苦的精神,“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党员干部的“苦乐观”,就是以为人民吃苦而荣、而乐。所以,牢记一个“苦”字,在今天和今后仍要坚定“与人民同甘共苦”,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准则,以“两个务必”为告诫,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抵制享乐主义,力戒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三、只有明确“两苦三步”与担责的关系,才能勇于担当责任,做到情为民所系。“两苦三步”中的“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体现着当官就要担责,树立情为民所系的“爱民观”。官员对老百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未必去”,担当起为民排忧解难,脱贫致富,过上幸福日子的责任。古人曰:“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情怀是生命的风帆,责任是事业的引擎;“一家人各弃其责,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弃其责,则国必亡”。“为官者既登辅台、幸列头角,就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知其难而为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古代,“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担责的大胸怀;“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担责的大豪迈;“大庇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担责的大气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担责的大品格。所谓担责,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它是勇于担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全力履行职责义务,是一种迎着风险上、克服困难走、不为绝境惧的忠心耿耿为民谋福祉的无私奉献精神。古人曰:“人之无责,犹桶之无箍,一朴即散矣”。领导干部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一位政治家说:“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党员干部主政一方,担一域之职,就必须担责。习近平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正是“两苦三步”的要义。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进入深水期,矛盾多、尖锐又突出,勇于担责显得特别重要,绝不可含糊摇摆。铁一般担当之责,应体现在锐意改革、积极创新、苦心作为上。不过,深层次改革揭露矛盾,冲破蕃篱,有的人怕得罪人,怕破坏“团结”,怕关键时刻“拉不到选票”,不想担责;有的胆小畏难,遇事避难,缩手缩脚,不敢担责;有的“遇事缩如鳖,遇食颈如鹤”怕吃亏不愿担责;有的即将“到位”,成了“天花板”干部,做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肯担责;也有的怕“出事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遭冷风不愿揽事”,推托担责。担责是相对责任和风险而言,担当精神只有在任务、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才能显现,在相安无事的情况下,担责是无法体现的。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意味着肩挑担子,背负责任,就要对人民负责,对党托付的责任负责。不愿担当责任就不该当干部,不敢勇于担当责任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当责任就不能当干部。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遇事不担当,不如回家挑箩筐;当官不与民担责,占着位子拉下来。以“两苦三步”修身,就要为党担责,为民尽职,有着履职尽责的强烈愿望、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舍身忘我的工作热情,铁肩担道义的坚定立场。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叫支纶的进士,讲道在担责上要过得硬,指出:“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吏局须手硬;值肤受之诉须心硬;浸涌之谮须耳硬”!这“硬”,就是志气、骨气,更是品格和境界。今天,党员干部敢担责、要脚跟硬,能担责、要作风硬,大担责、要腰杆硬,重担责、要肩膀硬,多担责、要法制硬。唯有此,才能在担责尽职上做到:在思想上“想干事”、任务上“敢干事”、能力上“会干事”、行动上“干成事”、作风上“不出事”;从而使担责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人生精力、发展活力。

    四、只有摆正“两苦三步”与勤政的关系,才能勤政为民多付出,做到利为民所谋。“两苦三步”中的“忧勤便增一步”,体现的是领导干部利为民所谋的“奉献观”。做官是苦事,不能坐享其成去享福,而是在勤政上多干大小事;为官原是苦人,不能高人一等,当官做老爷,而是在勤政廉政上大费心血。为政者,必“为勤”;执政者,先忧勤;成功者,凭着勤。“勤”,即勤勉不懈又道德操守。民谣曰:“农而勤,盈盈余廪成列陈;工而勤,巧手超群能动人”。“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此言,做官从政亦如此。爱因斯坦言:“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真正勤奋的人,具有坚忍不拔之毅力、纷扰不烦之耐心、贞固不变之气质,同时也是一种有坚定不移之意志和不屈不挠之精神的人。勤,能激发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勤,是一种吃苦精神,能吃常人难吃之苦,能达常人难攀事业之高峰;勤,是一种良好心态,使人淡定、不急、不燥、不冒,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矢志不渝,彩撷到成功的果实。为政者“衔杯嗜酒,吹竹弹丝,宦游之乐”,必当“狱讼经年不决,是非易位而知词讼愈多”。当官从政,不能做“守摊子”的庸官——上任一切按老套路,离任一切皆老样子;不能做“混日子”的懒官——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一年到头碌碌无为;不能做“捅娄子”的劣官——干工作不在状态,做事情不计后果。官员是否忧勤?这是一个朝代兴衰的风向标。勤勉、勤奋、勤劳、勤政,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个“勤”字。古人尚能“为官一日,为民一天”,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忧民之忧,患民之患。与勤相对的是懒、是惰。懒、惰二字的暖流会销蚀意志的长堤。人一旦渴望并接受了安逸,就如同掉进了温柔的陷阱,进去容易出来难。勤,“四时相催不肯迟,脚踏实地不停歇”。无论是“夏木阴阴正逼人”,还是“北风吹雁雪纷纷”,勤政就要埋头干、踏实干、不停地干,不能“唱功”有余,“做功”不足。要深知,勤政廉政是古贤士的成功之路;贪图安逸享乐,永远品尝不到胜利的喜悦。“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官员人生的高度、力度、美度,不是物质财富、权力地位垫起来的,而在于境界、官德、人格、贡献上的勤、廉、苦、德、绩。共产党人的目标在脚下,不脚踏实地,何以到达“远方”;事业在手上,不勤奋耕耘,何以写出“动地诗”;担子在肩上,不流“皮肉之汗”和“思想之汗”,何以绘成宏伟蓝图。勤,增干劲;勤,流苦水;勤,多付出;勤,奋发干。光盯着树上虫子的鸟飞不到白云之上,只望着别人背景的人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新的长征路,每个坚实的脚印都彼此相连,决定着我们今天的样子;每个在挫折中奋起的瞬间,都将成为新长征的通行证,迎来中国梦的凯歌高奏。党员干部每一个职位,都是一副担子;每一个职务,都是一份责任;每一个站地,都是一片蓝天。蓝图、目标、初心、誓言,唯有靠勤政去完成、去实现、去展现。习近平指出:“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没有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哪有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名干部如果形如“政坛摆设”,状若“公堂木偶”,平平安安占位置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不仅个人蹉跎岁月,庸碌无为,而且贻误党的事业,破坏政治生态,损害群众利益。在新形势下,要以“两苦三步”锤炼自我,在忧勤、讲勤、增勤上用气力、见行动,那种“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官“的“平庸官”,那种遇到“困难绕着走,问题躲着行”的“推诿官”,是走不远、行不通、难成事的。老舍有一首诗写道:“让一切劳动都爆出火花,让一切行动都发生光彩”。一腔热血勤珍贵,洒去犹能化碧血。在改革中、前进中、发展中、振兴中,越是爬坡过坎,越是滚石上山,越要紧“在弦上”,责“在肩上”,劲“在路上”,要以勤催我、以勤促我、以勤领我、以勤化我、以勤验我,面对新长征遇到的栉风沐雨,要以拼搏进取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增强勤政能力,当好勤政尖兵,干出个风风火火、荡心回肠、一鸣惊人、大振民心!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1    亿德体育 版权所有
    亿德体育主办
    豫ICP备15036050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3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太昊路中段 值班电话:0394-8357398 信箱:[email protected]
    技术支持:中原传媒
    总访问量: 4874292 次